分类目录
我跟爸爸姓,这个姓主要分布在西北,陕西、甘肃。我是陕西渭南的,那边有一个西家村,我爷爷就是从这个村里边出来的,那里边人全姓这个。
你要知道,在我爸那个年代,他们出生的时候,出生证、身份证都是手写的,那就不存在这个问题,他们唯一的问题就是银行卡,但是银行也可以给他改个字开卡。他们那时候移动互联网没有那么发达,(生僻字姓氏的)影响微乎其微。
这两天报道出来之后,很多人会留言说,为什么不改姓,你改姓不就妥了吗?改姓这个问题,如果年轻的时候,比方说你上大学或者大学毕业之前,比较简单,就是改个身份证、准考证、录取通知书、毕业证,我这30多岁了,车、房、工作、呼和浩特证件制作联系方式税、公积金、养老基金、保险,都改起来会有很大的阻力。
微信刚开始的时候,其实它没有实名认证的要求,只要你注册都能用,我记得是在2013年底微信也有支付功能了,刚开始,实名认证没有那么严,我也开通了支付功能。只要有信用卡,注册手机号,输入卡后面的三位安全码,就能绑定成功。
后来,每年要申报税务,别人可以从个税的App去操作这个事情了,但是因为我的名字匹配不上,我也登录不进去,就去税务局弄了好几次,来来回回,最后人家帮我办成功了。
邵志清发现,为了处理这些生僻字,各种信息系统各自寻找办法,例如增设自造字、录入同音常见字或拼音字母替代。由于处理生僻字的办法不同,仍然无决数据流动和业务协同方面存在的技术障碍。
但是,那时候我打开随申码之后,发现还有一个问题,虽然我是绿码,能够看到我所有的记录,但是里边的姓氏是不一样的,有“惠”,有“旺”。
后来,我去西安上大学,需要跟着学校落集体公共户。那时候,这个字系统里打不出,我也在待了老半天,人家()说,那就给你换个字吧,换成了“惠”。说我姓氏的这个字应该是从“惠”字演变过来的,我就用“惠”这个身份证,这么过了4年。
姓名生僻字问题曾在今年上被提出。“生僻字已经成为继老年人不适应信息化系统之后的又一个‘数字鸿沟’。”全国代表、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,进入信息化时代后,一旦人的姓名中含有生僻字,就会在各种需要信息系统支持的场景下遇到麻烦——“你怎么样证明你是你。”
目前,门人口信息的专用字库最齐全。邵志清,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、中国人民银行等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,统一建设生僻字字库。
那时候,可能银行卡都不是自己的名字,要么拼音,要么换个字。考驾照也是,驾照那个地方也打不出来,我的驾照也是“惠”。之后,我大学毕业户口要落回原籍。当时我叔叔觉得不方便,已经给我堂妹改了(姓),但是我爸爸因为我是儿子,老一点人比较传统,觉得你这个祖姓一定要改回来。本来我那个字(在老家)就能打出来,就给我改回那个字了。
去那天,我想都过了十七八个小时了,结果肯定出来了,就去户口所在地办这个事情。扫一下电子哨兵,还是没有记录,我无法进入。
这个姓可能是一个很好的破冰方式,我就说我的姓,一点一横,下面一个思想的思。有时候,自我介绍的时候会调侃一下,就说支付宝、微信都用不了,他们就会说21世纪还有这样的人,挺有意思的。
我还试过,如果改成别的字,比如“惠”字,订票是可以订的,但订好之后去机场,人家一看名字不一样,也不会让你去坐飞机,需要机场盖章才能成行。2014年,我在上海开始工作,虽然我的身份证上能打出来这个字,但是在社保、税务系统里,打不出来这个字。所以我在交公积金、社保、纳税这方面就有点麻烦。
读取身份证信息时,系统显示其姓氏为乱码,花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,街道办所使用的是上海市社区事务受理服务系统,负责办理社保、医保等政务,该工作人员表示,她不清楚部门之间的信息是如何衔接的。
随申码可以线下认证,但是我在封控期间没办法出门,但是在社保所以从4月到5月底,我都是扫身份证做的。
2013年我回国,应该有支付宝了,但后来它要求实名制我也用不了,就一直没用,“双11”这些东西我都参加不了。(注: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1月5日发布《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,拟要求互联网支付账户的开立需要实行实名制。该《办法》于2016年7月1日正式生效。)
今年4月份之前,我在居委的帮助下,可以通过扫“健康云”的码做。4月初,、税务系统里突然全部切换成随申码,就比较尴尬了,我的随申码是一直不能用的——你要点健康码,它只会提示你去做实名认证。我填好真实姓名、身份证(信息)传上去之后,下一步就说“格式错误”,一直没有办法。
如果我用中文名去订票的话,都不一定能订得上。比方说,现在的输入法可以把我的名字正确打出来,你输进去之后,后台系统无法识别这个字,你就通过不了添加证件号这一道。
我觉得最主要的问题是,每一个字后面是有个编码的,为什么有的地方这个字能打出来,有的地方就不行?各部门之间这类信息是怎么流通的?
后来,有一天突然通知我停机了,我没办法,自己到营业厅。当时,在营业厅系统里面看,这个字也是打不进去,但是我又必须要通过实名认证,他们说还有一个办法,把我的号码挂到我朋友的名下。这个朋友是我以前的同事,也好久没有联系了,但(手机号)一直在他名下。
我记得手机号码开始要求实名认证,那段时间它就一直给你发短信说,要实名验证,不实名验证要给你停机,刚开始我也没有管这么多。(注:从2013年9月1日起,手机号码要求实名制。)
到6月4日早上,上海大数据中心就给我打电话了,要了我的身份证信息,从后台实名认证通过了。之后,我就有随申码了。
上学期间就还好,这个字写错了也还好,顶多就是学校毕业证或者准考证对吧?基本上,所有省级或者国家级大考试,我的准考证姓氏都是“?”。
2009年我出国读书、工作了,待了4年。在国外,用拼音没有什么影响,回国后去了上海,随着互联网普及,麻烦就变多了。
关于保险,我还深有体会。因为我之前做过一次小手术,当时做理赔的时候,因为他们的系统里面也没这个字,你要确定你是你,来来回回开证明。最后我去医院开了一张有我名字的收据,寄给保险公司给办出来了。之前,我给车买保险,没办法买到我名下,(最后)是买到我妈名下的。所以实名制在生活中是无孔不入、无处不在的。
我觉得这个东西也不能怪某一个部门的人,我每次去跟他们说,他们都很理解、很同情,会想办法把这个字打出来,或者想另一个变通的方法把事情搞定。但那个节点把事情搞定了,可能其他各个部门的信息就对不上了。之后,又要自己一个个打通,但不一定每次打通得了。
“生僻字问题与计算机处理汉字的标准不断进化有关。”邵志清说,“信息系统可以处理的文字数量依赖于计算机内的字符集,如果一个字没有收录在字符集中,信息系统就难以处理。目前大多数在使用的信息系统在建设时使用相对较老的GBK字符集(收录约2.1万个汉字),超出这个范围之外的汉字就成了这些信息系统无法常规处理的‘生僻字’。”
6月1日可以出门了。物业、居委、保安了解我的情况,他们会放我出小区,但比如说复工或者去超市、餐厅肯定不行。
我开车去大数据中心,那时候上海已经公布了进入任何公共场所需要绿码,包括72小时。我去了之后,首先我没有随申码,我跟他们解释半天,保安不让我进去。后来,好说歹说答应拿身份证去数字哨兵上扫一下,(扫出来)的确是绿码,却没有一条记录,但我其实是前一天才在小区用身份证做过。
开始之后,对实名认证要求比较高,无论何时,不管去哪个省都要有一个健康码或者记录,这个东西一定要实名绑定。如果说你的字(姓名)有(冷僻字)问题的话,很容易出现问题。
我几年前打电话给支付宝客服,今年还是去年,我发现可以用了,实名通过了,但是我绑不了银行卡,因为我银行卡(姓氏)是拼音。
直到6月5日早上,我用随申办领取了码,做了一次,它显示的是正常名字。检测结果也在里边了。
因为我换了几次工作,之后查税,发现整个系统就是1个身份证号3个不一样姓氏的名字,3笔不同的纳税记录。后来花了两三周时间,才把散落在三个名字里的纳税信息合并到一起了。
我纳税、社保都是放在“惠明”这个名字底下的,但是公积金又是缴在另一个名字下面。2015年,我在上海买房,办贷款的时候因为各个账户名字不统一,也遇到了麻烦,好在跑了一下也解决了。
6月1日,上海“重启”后,他不能正常出入公共场所,因为姓氏生僻,无法完成实名认证,所以他一直没有上海健康码“随申码”。他去大数据中心咨询,去改名,但由于没有随申码和对应的信息,他不能进门。
转载本文请注明来自呼和浩特证件制作http://uhjio.com/